近幾年來,隨著養禽業的迅速發展,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出現,使肉鴨生產無論在品種選育、飼料配方、飼養管理等方面都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肉鴨生產企業也獲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飼養過程中,目前困擾肉鴨生產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便是如何提高肉鴨的成活率。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調研,總結出提高肉鴨成活率的幾項關鍵措施,供廣大養鴨戶參考。
一、防治鴨肝炎、漿膜炎和大腸桿菌病三大疫病
引起鴨群發病的疾病很多,但是鴨病毒性肝炎、傳染性漿膜炎和大腸桿菌病三大疾病是目前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約占總死亡的85%以上。因此,做好此三種病的防治將成為養鴨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1.鴨病毒性肝炎該病是小鴨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經常發生于3周齡以內的雛鴨群。成年鴨能被感染,但不發病。被感染的成年鴨子常成為帶毒者,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給其它鴨子。鴨群一旦感染,其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90%以上。但隨著鴨群日齡增長,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隨之漸減。
一般情況下,病初雛鴨未見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幾小時后便可波及全群,并出現多種臨床癥狀。大部分病鴨精神不振,頭頸短縮,兩翅下垂.行動呆滯,食欲廢絕,不久死亡。有些病例則表現為神經痙攣性抽搐,病鴨側臥,步態不穩,兩肢抖動,倒地蹬踢,呼吸困難。臨死前,病鴨頭頸背向呈角弓反張,故有“背脖病”之稱。還有少數病鴨腹瀉,排黃白色或灰綠色稀糞,嚴重病鴨的喙部和爪尖呈紫紅色。本病特征性病變是肝臟腫大,質地脆弱,色澤暗淡或稍黃,表面有出血性斑點。
對該病的防治除了加強飼養管理、嚴格防疫消毒制度之外,及時做好免疫接種非常重要。必要時還可采取抗體療法。目前使用的疫苗是鴨肝炎雞胚化弱毒疫苗,成年種鴨開產前皮下注射2次,每次1ml,間隔2周;開產后3個月再強化免疫一次。如果種鴨未接種疫苗,則雛鴨必須在1日齡注射疫苗,使其獲得免疫力。一旦小鴨發生本病,應迅速采用早期康復鴨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每只注射1ml,必要時次日再重復注射1次。
2.鴨傳染性漿膜炎又名鴨疫里氏桿菌病,是侵害雛鴨的一種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傷口感染,通常2~8同齡雛鴨易感,1周齡內和8周齡以上不易感染發病。育雛舍鴨群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地面潮濕、飼養管理粗放、衛生條件和飼料質量差等因素都是本病發生的誘因。t最急性病例常無任何明顯癥狀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主要表現嗜睡,縮脖,喙抵地面,兩肢軟弱,不愿走動,共濟失調,不想飲食,眼有分泌物。瀕死期出現神經失調癥狀,如搖頭、點頭或背脖,進而出現全身痙攣性抽搐,很快死亡。亞急性或慢性病例主要表現沉郁,困乏,食欲減退,頭頸歪斜,不斷嗚叫,時而轉圈、時而后退,但安靜時癥狀稍有緩解,也可采食、飲水,很像健康鴨。本病主要病變是心臟、肝臟和氣囊壁漿膜面上有纖維素炎性滲出物,形成心包炎、肝周炎或氣囊炎。
防治該病要從以下三方面人手:(1)加強飼養管理。飼養密度合理,通風良好,防止潮濕,勤換墊草,采用“全進全出”育雛方法;(2)藥物防治。應用四環素、土霉素和多粘菌素B等,對該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土霉素的用藥方法是按0.04%的比例混于飼料內,連喂3~5天;5%恩諾沙星液連用3~5天;林可霉素200克/噸料,連喂3~5天;(3)接種疫苗。用油佐劑滅活苗于7日齡皮下注射,可保護到上市(6~7周齡)。
3.鴨大腸桿菌病該病是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主要侵害2~6周齡小鴨,在臨床上與鴨傳染性漿膜炎難以區別。發病原因多是由于鴨場衛生條件差,地面潮濕,舍內通風不良,飼養過密等因素引起。病原一般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體內.但不一定即刻發病,當機體抗病力降低或患其他疾病時才引起敗血癥。種蛋被糞便污染常導致小鴨卵黃感染和胚胎死亡,直接影響出雛率,也會引起雛鴨1周齡內死亡。新出殼的雛鴨發病后體質虛弱,腹圍較大,常有下痢。較大雛鴨發病后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縮頸嗜眠,兩眼和鼻孔處常有分泌物,有的病鴨排出灰綠色稀便,呼吸困難,常因敗血癥、體質衰竭或脫水死亡。成年病鴨表現喜臥,不愿走動,站立時可見腹圍膨大下垂呈“企鵝”狀。該病主要以敗血癥變化為特征,肝臟腫大,呈青銅色或銅綠色,脾腫大呈紫黑色,也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腹水為淡黃色等病理變化,與鴨傳染性漿膜炎一樣。
防治鴨大腸桿菌也要從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菌苗接種和采用有效藥物三個方面人手。目前已有鴨漿膜炎和大腸桿菌多價聯苗,應用效果很好。氟喹諾酮類、磺胺類、抗生素類和呋喃類藥物對致病性大腸桿菌也有良好治療效果。由于一般腸道細菌容易對常用藥物產生耐藥性,因此,應作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早期治療。現舉例如下:
氟哌酸 0. 01% 拌料,連用3天
土霉素堿 0.08%~0.1% 拌料,連用5~7天
痢特靈 0.02%~0.04% 拌料,連用5~7天
二、控制幼雛的早期死亡
控制幼雛的早期死亡是關系肉鴨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正常情況下,育雛階段出現弱雛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細菌性感染和脫水而引起的。
1.減少種蛋污染許多鴨場由于沒有固定的供種鴨產蛋的蛋槽,種鴨產蛋后,潮濕地面或墊草上的糞污便很容易污染種蛋。其中大量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病原微生物便通過蛋殼侵入蛋內,致使孵化過程中發生死胚、胚胎發育不良或孵出后成為弱雛。同時.在孵化過程中,污染的種蛋中的細菌會繼續感染其它種蛋或出雛間的幼雛。另外,如果種鴨帶菌也會使所產的部分鴨蛋帶菌,最終導致死胚或孵出后弱雛增加。為此,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鴨舍內通風干燥,注重種鴨舍的環境衛生,防止種蛋污染是控制幼雛的早期死亡關鍵。
首先,在鴨舍墻邊安裝產蛋槽(每3~5只種鴨設一個產蛋槽為宜),槽內墊干草,這樣可以保證種蛋的清潔,防止糞便污染種蛋。對于產在院落、河岸或河內的種蛋多被細菌污染,要嚴禁人孵,這些蛋在孵化過程中可能會污染整個孵化器。其次,種蛋要及時收集(每2小時收集一次)并迅速送入蛋庫或洗蛋室。蛋庫的溫度保持在12℃左右,相對濕度為75%,并定期消毒。洗蛋時,先用洗滌劑沖洗,再用45℃的溫水淋浴沖洗,保證蛋殼表面無菌。
第三,孵化器要嚴格消毒。采用全進全出式孵化,消毒應在出雛后或入孵前進行;循環式孵化應在入孵后12小時內進行一次福爾馬林熏蒸消毒。嚴禁人孵后24~96小時內消毒,此刻鴨胚對甲醛敏感。對于運雛木箱或運雛盤應于每次使用后進行徹底消毒,待下次接雛時使用。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飼料
顆粒機是養殖戶們不錯的選擇。
![350飼料顆粒機](http://sxktls.com/uploads/allimg/120919/1-120919202125138.jpg)
![雞飼料顆粒](http://sxktls.com/uploads/120919/1-120919200203416.jpg)
第四,在新生鴨雛的飼料中加入適量的抗菌藥物是控制幼雛的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例如可用恩諾沙星飲水,每5kg水加入5%恩諾沙星5mL,每天飲1次,連用3~5天。
2.防止雛鴨脫水雛鴨因為不能及早地得到飲水而造成脫水是幼雛早期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細菌感染、出雛器過于干燥、育雛室水源少或飲水器位子放置不當等原因,常會使幼雛不能及時得到飲水。因此,管理上應將飲水器設于熱源附近,靠近飼槽或食盤的地方,以便于雛鴨尋找水源,并注意引用水的衛生。
3.控制霉菌性肺炎地面育雛的鴨場,除了注意育雛室的保溫措施之外,還要注意鴨舍的防潮防濕。要勤換墊草,絕對禁止使用發霉的墊草,以免發生霉菌性肺炎。切忌將不同周齡的雛鴨置于同一育雛室內混養,因為不同周齡的雛鴨對溫度的要求不同,而且,周齡較小的雛鴨在采食和飲水時處于明顯弱勢位置。
三、避免出現殘鴨
發生殘鴨的主要原因是雛鴨的脫腱癥。這是育雛期間的常見病,有的鴨場每批雛的發病率高達80%以上,且多見于網上育雛的鴨場。發生脫腱癥的主要原因是飼料中缺乏微量元素錳、膽堿或生物素所致。病鴨表現為跗關節彎曲,腿脫出。一般于1周齡后開始出現癥狀,久之不能走動,常被誤認為是軟骨癥。
發生此病后,首先要檢查飼料的質量并迅速更換飼料。對有問題的飼料要檢查微量元素錳、膽堿和生物素的含量,特別要求每公斤飼料中錳的含量應不低于4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