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焚燒活動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秸稈的傳統利用價值在下降,新的利用價值還未被充分利用,而秸稈的收集翻曬即占地方,又浪費時間和勞動力。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能力較低或燃料不足,秸稈是我國農村家庭主要過冬燃料和牛羊等牲畜過冬的飼料。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作物秸稈作為農村傳統能源的地位逐漸被煤炭、天然氣等替代;同時加上農戶牲畜養殖量的減少,秸稈作為飼料的用量也逐漸下降。
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飼料燃料,可以完美的解決農作物秸稈的焚燒問題。
(2)機械化收割不規范,秸稈處置費時費力。目前,我國大部分小麥都采用機械化收割,聯合收割機多數跨區流動作業,非屬某一地區,管理較混亂。由于夏收時間緊,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大多數聯合收割機主為了省時、省力和減少機器磨損,都將麥茬留的很高,一般在50-70cm,有的甚至只割掉麥穗。農民若采用其他處理方法,費時費力,干脆一燒了之。
(3)我國主要糧食產區如成都平原、珠三角地區和淮河流域,人均耕地少,復種指數高,雙季作物間隙時間段,遺留在地里的秸稈會嚴重影響耕作。我國各地氣候條件不同,北方降水量少,若將秸稈直接還田翻入地中,不易腐爛,對秸稈不進行處理,會影響耕種;南方麥田或油菜秸稈還田,夏種水稻季節,放水栽秧時秸稈會浮在水中,給插秧帶來不便。
(4)部分農民對秸稈焚燒的認識存在誤區。許多農民認為,焚燒后的秸稈殘渣留在地里作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肥含量,節約化肥投入量,而秸稈還田的技術開發和推廣仍然比較滯后。
(5)農村勞動力匱乏也是秸稈焚燒的重要原因。在市場經濟作用下,農村年輕勞力終年外出打工,留下務農的多是老弱病殘農民,缺少勞動力對秸稈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