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緩解目前的能源短缺問題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它的供應能力和供應狀況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但是基于能源資源的條件,在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供應格局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且以煤的直接燃燒為主,為此帶來了沉重的環境壓力。這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能源發展及能源結構優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了保證能源安全供應,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的能源資源情況而從長期的能源發展戰略角度來審視,在我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其必然性。從長期的能源發展戰略角度來審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是“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技術,這是未來可持續發展型能源結構的基礎。因此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把它們轉化為高品位能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對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給科技,經濟、環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均帶來了巨大潛力。除了已列為主要商品能的煤、石油、天然氣和電能以外,可以認為生物質是人類利用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太陽能轉換物質;苜Y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能源資源匱乏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潛在危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嚴峻問題。近100年來,全球能源消耗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針對化石能源資源越來越少的前景,農村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卻有著挖掘不盡的巨大潛力。生物質能的廣泛利用在多次世界性石油危機中被重新認識和發展。歐盟1998年公布的能源戰略白皮書宣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歐盟成員國能源結構供應中將達到50%;美國和日本也宣布,二十一世紀的能源增長主要考慮可再生能源;部分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也把可再生能源發展作為能源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納入了國家能源發展的基本政策之中。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有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人口眾多,能源消費水平低,能源供求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中國的國情不允許農村社會發展沿用西方國家高投入、高耗能、高產出的路子,只有走節能型的社會發展模式,這是世界公認的發展趨勢。在農村,生產用能源需要供應商品能源,而相當大的一部分生活用能要依靠當地的自然能源來解決。大多數農村可供利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是生物質能、太陽能、水能和風能。其中以生物質能表現為資源量大,覆蓋面較廣,而又適合農村分散用能的要求,而且就地轉換方便,利用方式方便。生物質能傳統的利用方式簡單,傳統的利用方式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等優點,特別在發展中國家的廣闊農業區,它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2、有利于環境保護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物燃料的過分依賴,能源尤其礦物能源消耗逐年增加,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2001年我國C02排放量達到30億t,占全球排放量的13%,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不僅需要調整能源結構,還必須開發新的能源利用途徑,加速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國家十五計劃提出“推行生物質能高效利用技術,加快生物質成型和高效直接燃燒設備的開發利用”。因此,充分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勢在必行,是對我國能源短缺的補充,是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的有效途徑,是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的緊迫課題。我國農村,秸稈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用方式,利用率很低,絕大部分農作物秸稈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就地焚燒于農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威脅交通安全、破壞土壤結構,給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利用生物質成型設備與技術將廢棄能源轉化為優質商品燃料,不僅減輕了化石能源消耗對環境的污染,并且能夠有效避免秸稈隨地焚燒所帶來的土壤板結,空氣質量惡化等問題.我國每年可開發的生物資源達7億噸,如果能充分開發,這對保護我國能源資源,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改善能源結構,最終緩解能源消耗給環境造成的壓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成型燃料。這樣也做到了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
3、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第二篇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生物質液壓成型技術的廣泛應用能使隨意丟棄或焚燒的秸稈轉化為清潔,環保,高品位的生物質商品能源,首先改變了農村原來直接燃用秸稈、薪柴所帶來的煙熏火燎的炊事、取暖局面。直接燃燒利用方式比較落后,不僅熱效率低下,而且勞動強度大,污染嚴重,不能滿足生產和生活對高品位能源的需要。壓縮成型之后提高了能源品位,緩解了農村能源緊張問題,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可直接使農民增加收入,以每戶農民耕種5畝地,每畝耕地產秸稈1t,每t秸稈銷售60元計算,每戶每年即可以增加收入300元。所以說生物質液壓成型技術是符合目前國家農村政策的一項重要技術,應該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