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發達國家對秸稈等生物質致密成型技術都普遍重視,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力量研究和開發致密成型技術,20世紀30年代,美國就開始研究壓縮成型燃料技術,并研制了螺旋壓縮機;日本、西德等國也開始研究成型技術處理木材廢棄物、農業纖維物等,到20世紀40年代,生物質成型技術曾一度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1954年前后日本研制成功棒狀燃料成型機。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石油危機的沖擊和環保意識的提高,世界各國越來越認識到開發和高效轉換生物質能的重要性,相應地投入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力量研究開發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及設備。日本1983年前后從美國引進顆粒成型燃料生產技術,1987已有10多個顆粒成型燃料工廠投入運行,年生產生物質顆粒成型燃料超過10萬t,現已經形成工廠化規模。美國為了緩解常規能源緊張以及環境污染的壓力,上世紀末,已在25個州興建了日產量為250~300t的樹皮成型燃料加工廠,進行工廠化生產。西歐國家也非常重視生物質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研制生產了沖壓式成型機,顆粒成型機等,意大利、丹麥、法國、德國、瑞典、瑞士、比利時等國相繼建成生物質顆粒燃料成型生產廠家30多個,機械驅動活塞式成型燃料生產廠家40多個,設備及成型燃料產品進入商業化規模運作模式;泰國、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也建成了不少生物質固化,炭化專業生產廠;從2003年開始,南非一些商家集中到南非北部城市沙比,搶購木材加工廢料,4個大型的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廠迅速崛起,生產規模也達到了年產20萬噸,南非正成為非洲最大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基地.這些國家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大部分已經成熟,并進入了規模化生產及應用階段。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引進螺旋推進式
秸稈壓塊機,生物質壓縮成型技術的研究開發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南京林業化工研究所在“七五”期間設立了對生物質壓縮成型機及生物質成型理論研究課題,湖南省衡陽市糧食機械廠為處理糧食剩余谷殼,于1985年根據國外樣機試制了第一臺ZT-63型生物質壓縮成型機。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糧食機械廠于1986年引進了一臺OBM-88棒狀燃料成型機.1990年以后,陜西武功輕工機械廠,湖南農村能源辦公室以及河北正定縣常宏木炭公司等單位先后研制和生產了幾種不同規格的生物質成型機和炭化機組,1998年初,東南大學,江蘇省科技情報所和國營9305廠研制出了“MD-15”型固體燃料成型機。20世紀90年代期間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機能源動力研究所分別研究出PB-I型機械沖壓式成型機,HPB系列液壓驅動活塞式成型機,CYJ-35型機械沖壓式成型機,進入21世紀,中南林學院,遼寧省能源研究所研制的顆粒成型機,南京林產化工研究所研制的多功能成型機,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制的活塞式液壓成型機,在國內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產業化。
盡管引進和研究的有很多種生物質成型機械,但我國發展的壓縮成型機基本上就兩種:螺旋擠壓成型機和液壓沖壓成型機,國內螺旋擠壓成型機在運行的曾有800多臺,生產能力多在100~200kg.t-1之間,電機功率7.5—18kW,電加熱功率2—4kW,生產的成型燃料大多為棒狀,直徑50—70mm,單位產品電耗70—100kWh.t-1,目前這些設備大都停止了運行,主要原因是:以木屑為原料,市場和資源的針對性差,成本高。螺旋擠壓設備磨損嚴重,維修周期短(60~80h),耗能高。由此看來螺旋式成型機的關鍵技術是螺桿的使用壽命。由遼寧省能源研究所用特種材料研制的螺桿已經問世,其連續使用時間已達500小時,但成本相當高,而液壓式生物質成型機是液壓驅動活塞沖壓成型,其運行性能穩定,延長了易損件的使用壽命;2002年河南農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系研究的第三代液壓驅動式(HPB-III型),是雙頭活塞式秸稈成型機,解決了螺旋擠壓式成型機存在的螺桿磨損快問題,技術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