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常規能源的供應相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尋找替代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年產量約有7億噸,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消耗秸稈,因此造成大量的秸稈資源被浪費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秸稈發電技術成為當前最有發展前景的一種發展產業。近幾年來,大小規模不等的秸稈發電廠先后在全國各地建立。
本文從研究我國具有十分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出發,表明了我國具有發展農作物秸稈發電產業的資源優勢。但是秸稈自身的一些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給秸稈的收集帶來了困難,與常規能源煤炭資源相比,增加了收集成本。本文采用調查統計的方法,收集現有秸稈發電廠的經濟數據,對秸稈發電成本上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秸稈發電成本較高,發電成本達到0. 52元/KWh,比火力發電成本(0.35元/Kwh)高出0.17元/KWh。在秸稈發電成本的構成中,秸稈原料成本和固定成本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別為55%和20%。另外根據秸稈發電廠的基本參數,對影響其發電成本的因素原料費用、固定成本和年發電量進行靈敏度分析,得出原料成本是影響秸稈發電成本的敏感因素,如果原料成本下降20%,發電成本將下降0.06元/KWh;年發電量和固定投資對秸稈發電成本影響較小,年發時間增加20%,發電成本下降0.016元/KWh。固定投資減少20%,發電成本減少0.019元/KWh。而秸稈發電的成本對于固定投資的敏感性相對較弱。因此,為了降低秸稈發電的成本,需要從降低秸稈原料成本和提高發電機組的利用率入手。本文針對秸稈的收集過程,對當前秸稈的收集模式做了分析與研究,并對秸稈的運輸、加工、裝卸、儲存等環節進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壓縮與運輸的數學模型,找出了秸稈不需要壓縮而直接運輸時較經濟最大收集半徑為10Km。通過對不同的原料儲存方案的比較分析,利用現代自動化倉庫理念對秸稈的儲存進行了設計,完成了對秸稈由田地到電廠的整個收集過程的物流設計。
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物質顆粒燃料主要供生物質電廠燃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