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能源用于發電,雖有眾多的優點,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難以解決的問題——秸稈自身的物理特性密度小,體積大,分布松散,不便于運輸、儲存和管理以及秸稈的化學特性熱值低等特點增加了秸稈的收集難度,與常規能源煤炭相比,存在著眾多不足之處,而且存在的這些問題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這就使秸稈發電產業的發展存在著障礙,是秸稈發電的瓶頸所在,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農作物秸稈成型燃料。
大量的參考文獻,都發現了農作物秸稈發電存在的以上幾個問題,但是針對如何去收集秸稈,采用哪種收集模式較為適合當前的市場經濟狀態,如何把農作物秸稈由田地送往電廠這個過程合理化,降低農作物秸稈發電的成本等這些問題,還沒有做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另外針對秸稈收集過程的一些專用設備,如專用農作物秸稈運輸工具,裝卸工具,壓縮設備等沒有形成機械化與產業化,一條龍的作業有待于秸稈發電技術的產業化。
農作物秸稈發電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對于秸稈發電設備的研究剛剛起步,技術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入市場有一個過程,因此秸稈發電項目的初期投資關鍵設備,大都從國外引進,這就增加了秸稈發電初期的成本,但是這種成本會隨著設備的國產化,經過一定時間有所降低。
因此為了適應市場經濟,使秸稈發電在市場經濟中的生存,在國有能源消費中占有一定的份額,必須降低其發電成本。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分析秸稈發電的成本構成,計算出秸稈的發電成本,對秸稈發電的影響因素進行靈敏度分析。找出影響秸稈發電成本的主要因素。二是采用現代物流理論和方法,分析出適合當前經濟發展的收集模式,降低秸稈原料成本,使秸稈的收集、壓縮、運輸、儲存等各個環節成本大大降低。
二、研究的意義
秸稈發電的諸多好處,有人形象地將它比喻為:把農業生產原本的“開環產業鏈”轉變為“閉環產業鏈”,形成了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廢棄物外排的、自我循環的良性閉環——能夠消納處理農業生產的全部廢棄物;燃燒后的灰分,以肥料的形式還田:秸稈等燃料成本作為生物質直燃發電企業的主要支出,又直接流向農民。因此,秸稈發電技術,不僅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電力,更有意義的是將使生物質能資源的商品化成為可能,農民可通過出售秸稈獲得更多的收入。
據調查,運營一臺2.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大大減輕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溫室氣體或有害氣體的排放。燃燒后產生的灰粉每年達8000噸左右,可以作為高品質的鉀肥直接還田,環保效益突出。與同等規模每年發電1.38億度的燃煤電廠相比,秸稈發電每年可節約煤炭10多萬t,減少S02排放400t。同時,作為農民的生活用能,秸稈燃燒效率只有約10%-20%,而秸稈直燃發電鍋爐可以將熱效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提高生物質利用效率。此外,除了秸稈收購帶給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和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生物質發電還可大幅度擴展農業機械的市場空間,一個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電廠,燃料收儲運所需要的農機裝備投資在1200萬元以上。
秸稈發電技術是潔凈利用生物質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在不產生污染的情況下把生物質能轉化為電能,達到從低品位能源獲取高品位能源的目的,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地制宜的利用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建立生物質分布式電站不僅可以彌補電力供應的不足,而且可以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所以它是一種重要的環保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不僅是解決石油替代、環境保護和“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更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領域,農作物秸稈經過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的生物質顆粒燃料主要供生物質電廠燃燒使用。
農作物秸稈直接燃燒供應熱發電的利用方式.是一條將秸稈轉化為生物質能源可行的工藝技術路線。如果秸稈直接燃燒供熱發電示范成功,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支農項目、最大的節能、環保項目,是我國最可能迅速大面積推廣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正是由于秸稈直燃發電項目擁有以上特點,同時它又可能解決目前許多企業面臨的煤炭供應趨緊,價格持續上升的問題,我國啟動實施秸稈發電的示范工程引起了國內外業界的極大關注。
據初步估算,我國可開發的生物質能資源總量近期約為5億噸標準煤,遠期可達到10億噸標準煤。如果中國生物質能利用量達到5億噸標準煤,就可解決目前中國能源消費量20%以上,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5億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減排量近2500萬噸,將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生物質發電還可以帶動能源林業產業的發展,將有助于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促進生態的良性循環。因此發展資源分布廣、環境影響小、可永續利用的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