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發電問題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研究的人員也較多。從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資料來看,有對國家層面的秸稈發電進行系統研究,也有帶有較強地域色彩的秸稈發電研究文章。針對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內容,從以下幾個領域對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秸稈發電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綜述。
(1)環境價值分析領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和能源問題日益嚴重,秸稈發電作為一種高度清潔的能源技術,比火力發電具有更高的環境價值。魏學好、周浩指出所謂污染物的環境價值,是指減排單位量的污染物所避免“污染經濟損失”的價值量。國際上廣泛采用環境成本對環境價值進行量化,目前國際上評估環境成本的主要方法有3種:第一,以污染物造成損害的價值作為計量基礎;第二,以污染后果的清除與損壞賠償補救成本作為計量基礎;第三,以預防污染發生的成本作為計量基礎,農作物秸稈經過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物質顆粒燃料主要供生物質電廠燃燒使用。
(2)生命周期評價領域。生命周期評價(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是評價產品或行為過程在生命周期內對環境所產生影響的一種工具。生命周期評價通過對能量和物質的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廢物排放進行辨識和量化,評估能量和物質利用以及廢物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尋求改善環境影響的機會。目前,國內外己對一些秸稈利用方面進行過生命周期評價。如瑞典農業科學大學Goran Forsberg采用生命周期方法對秸稈運輸鏈進行分析,認為不同的秸稈運輸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差別不大。美國能源部以假想的秸稈IGCC發電系統為研究對象進行生命周期評價。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趙琳對秸稈直燃發電系統的關鍵技術環節改善與降低環境影響的關系進行了討論。我國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馮超測算出秸稈直燃發電項目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能起積極作用。
(3)基于博弈論的能源可持續發展資源調配領域。目前,新一輪能源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作為傳統能源的重要補充,新能源在全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并成為21世紀大國之間競爭與博弈的籌碼。投資于新能源,不僅體現了地球公民的參與精神,更能獲得豐厚回報。同時,我國正在逐步將對傳統型能源發展的資源投入轉移到對新型能源發展的資源投入中,國家能源局推出了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著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進一步淘汰傳統型能源的落后生產力。在多重有利因素推動下,中國新能源產業或將率先抓住新機遇世界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能源需求嚴重萎縮,相關企業利潤被擠壓,甚至出現了資金鏈吃緊、融資困難的狀況。中央在全國能源戰略中處于決策者的地位。對于中央而言,在一個經濟時期內應該轉移多少資源,就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目前我國對中央如何決策新老能源發展資源調配領域的研究還存在空白,而運用博弈論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則比較多,Sinoma,S等人運用博弈論分析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Yujie Tao等人運用博弈論分析了江河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ChunmeiYang等人通過研究服裝產業成本和利潤之間的博弈,分析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Juxiu Zhang等人則運用博弈論研究了中國網絡游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4)基于博弈論的秸稈發電燃料供應領域。隨著秸稈發電產業的發展,其燃料供應問題成為了制約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秸稈收儲企業和電力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陶長琪等分析了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組建聯盟后的效應變化,認為組建聯盟將有可能帶來聯盟企業各自利潤的增加,但只針對煤炭燃料的市場結構;孫靜春等則分析了秸稈發電企業和收儲企業的聯盟博弈問題,但是其關于一個區域內存在兩個秸稈發電企業的假設不完全符合具體的實際情況,而應該是收儲企業多,發電企業只有一家。而有關聯盟穩定性的研究較多,例如Rhoades等研究了定位對航空業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影響; Venkatesh等從聯盟合作營銷的動態性出發,研究了影響聯盟穩定性的主要問題; Gill等分析了跨文化企業并購的不穩定性; Conlon研究了學習能力在有限次重復囚徒困境中對聯盟穩定性的影響; Bierly等從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及相應的不同管理結構研究了戰略聯盟的穩定性;王惠等從協作和利益分配的角度對動態聯盟的穩定性進行了研究;單汨源等運用4種多組織博弈模型對戰略聯盟的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劉懷德等討論了合作、成員個數與企業集團之間的穩定性問題;劉益等指出,關系合同理論和交易成本經濟學、博弈論、資源依賴和談判能力、委托代理理論和戰略行為理論為目前聯盟穩定性研究的5個角度;吳昊等分析了聯盟內合作競爭博弈中的復雜性與演化均衡的穩定性;苑清敏等分析了3種中小型制造企業的動態聯盟模式的穩定性問題;李瑞琴運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從量化角度分析了影響戰略技術聯盟穩定性的因素,
(5)秸稈發電外部性領域。能源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能源短缺和環境危機是制約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主要問題。秸稈發電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質能,己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外對于電力行業的外部性范疇的研究逐漸向社會一經濟外部性領域拓展。而外部性及其補償理論最早由庇古等通過對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之間差異的分析,提出應對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動予以補貼的觀點。這之后,Westman提出“自然的服務”概念以及如何評估其價值的問題。Freeman對環境與資源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做出了闡釋。Turner和Pearce等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自然資本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如何進行分類。而后,Dailv又從社會對自然依賴性的角度進一步闡釋了“自然的服務”這一理論。Costanza等提出了自然資源具有價值,生態系統向社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