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種雞項目的首項研究成果是確定了雛雞品質評定的基礎,并指出雛雞質量與產熱量等胚胎生理參數存在關聯。不同品種肉種雞產生的種蛋由于胚胎發育不同,需要對其孵化條件進行調整。在同一品種內,雛雞質量越高,肉種雞生產中成活率越高,此外該項研究還產生了大量肉種雞生產的相關數據。在標準肉種雞生產中,適度限飼對保證動物福利和維持生產性能是必須的。dw型(矮小型)肉種雞比其他肉雞品種能更好地適應自由采食;假如要尋找現有限飼制度的替代方法,使用輕度限飼的clw型肉種雞是很好的選擇。在肉種雞育成期采用在飼料中添加纖維素或采用部分限飼的方法只能部分彌補早期生長速度過快對后期繁殖性能的不良影響。該項目在行為學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環境性啄癖行為是一種群體排序行為而非情緒挫敗的表現。此外,處于中樞調控的垂體激素以外的一些因子很可能參與調節產蛋行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s)、骨形成發生蛋白(BMPs)和瘦素等生長因子在卵巢內的作用可以調節促性腺激素對卵巢功能的影響。就IGFs和BMPs而言,限飼能加強生長因子與促性腺激素之間的互作,并促進體外培養的顆粒細胞的增殖。
未來的肉種雞遺傳選育應把繁殖性狀與生長性狀的選擇分離,這樣在維持或提高現有品種肉雞生長速度的同時,還可以緩解其繁殖性能的進一步惡化。該項目還發現了影響排卵率的數量性狀基因座。這些研究將有可能使育種公司的選育工作更為便捷,既可保證采食量,又可滿足動物福利的要求,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飼料
顆粒機、
秸稈顆粒機是養殖戶們生產顆粒飼料很好的選擇。
1、引言
該肉種雞研究項目(broiler breeder paradox,BBP)關注的是在肉種雞選育過程中的矛盾,第一個矛盾是在不進行高強度限飼的前提下要使肉雞達到理想的繁殖性能、良好的健康狀況、低的種雞死亡率和保證后代的生產性能顯然不太可能;其次是肉種雞產蛋率較低但卵巢極度活躍。事實上,自由采食和限飼對肉種雞的福利均有影響。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是改善肉雞質量與遺傳及營養的關系;通過對繁殖性能、限飼以及品種之間的互作研究,發現在不降低雛雞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產蛋性能和動物福利的遺傳潛能;調整飼料配方使其更加符合動物的生理需要,從而提高肉種雞的福利。對肉種雞生長性狀的遺傳選擇使得種雞喪失了自我調控采食量以維持適當繁殖性能的能力。現代肉種雞需通過限飼來防止繁殖障礙和超重。高強度的限飼通常在種雞青年時期,對種雞福利產生影響。
該項目研究所用的3個肉種雞品系均來自于歐洲Hubbard公司:第一種是標準型(S型),不含矮小型基因的肉種雞,該品系占了歐洲肉雞生產的最大份額,S型雞是慢羽雞種,可以利用羽速進行自別雌雄;第二個品系是標簽雞(L型),是一種有色羽雞,含矮小型基因,生長速度慢,主要是針對優質雞市場;第三種是實驗型雞(E型),Hubbard公司培育的矮小型雞,其目的是在雛雞質量、存活率、生長潛能(與S型相接近)與肉雞自由采食的可能性之間達到一個新的平衡。E型雞是快羽品種。
該項目主要在雛雞質量、肉雞品種(基因型)、飼料稀釋和卵泡生長的調節四個方面取得了新的結果。
2、來自雛雞質量的挑戰
通過對三個品系肉種雞的胚胎生理學、雛雞質量和肉雞生產性能進行比較,所有父母代母本都以科尼什品種為父本,根據生理參數對1日齡雛雞進行質量評分。根據從孵化場和肉雞場對1日齡雛雞生理外觀的記錄,選定以下標準作為評定剛初生雛雞的質量:活力、羽毛、眼睛、腿的外形、臍部愈合狀況、蛋黃吸收情況等,每個標準的評分高低取決于其影響雛雞生活力的程度和導致出現畸形雛雞的幾率。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如果1日齡雛雞臍部出現不正常的情況,那么它對雛雞成活率和后期生長都帶來顯著的影響。其他參數按影響程度高低排列為:蛋黃吸收情況、活力、絨毛和一般外觀,雖然這些指標相比于肚臍區域發生異常的幾率較低,但這四種標準的組合對雛雞質量產生顯著的影響,而且研究發現雛雞質量還與0~7日齡的相對生長呈正相關。孵化前的因素如雞蛋存放時間、種雞日齡和孵化條件(尤其是翻蛋持續時間)對雛雞質量的影響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種蛋貯存時間越長、孵化出雛雞的質量越差,如果種雞日齡過大,則更會加劇這種狀況。至于翻蛋持續時間,結果比較矛盾,因為翻蛋持續至18胚齡在提高雛雞質量的同時,降低了O^7日齡的相對生長。進一步對三個品系孵化期的生理參數、雛雞質量、生長性能進行比較,在孵化期平均蛋重損失最小的是E型雞,三個品系在啄殼階段血漿三碘甲狀腺氨酸(T1)水平和。(甲狀腺氨酸)比例較接近。在孵化期,S型雞的T3/T。比例高于L型和E型,但S型和E型的腎上腺酮水平高于L型,各品系間的胚胎產熱量也不相同(S>E>L)。S型的CO,分壓高于E和L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各個品系的新陳代謝率有差異。
雛雞質量評分揭示了優質雛雞的百分比和總體質量水平在不同品系各不相同,肉雞在7日齡和41日齡的體重水平也有差異(S>E>L),這些數據表明在胚胎新陳代謝水平與后期生長潛能存在一種聯系。S型的生長潛能較高與孵化期的T3/T4比例高、啄殼期的CO,分壓較高和胚胎的產熱量較高有關聯。
3、選擇限飼的替代方式
BBP項目的另外一項重要結果是評估了實驗型(E型)肉種雞的生產性能,這個雞種對自由采食(用相對稀釋的日糧)具有抗性,并且生活力數據高于標準的非矮小型肉雞。實際生產中利用這種基因型的可能性還需要在半實驗條件下對其進行補充,即在大群條件下準確測量繁殖性能。即使是飼喂稀釋日糧,從限飼和非限飼雞群生長曲線的比較來看,E型雞并不能真正地進行自我限飼,并且后代的上市日齡較遲(比S型雞后代晚2~3天),胸肉產量較低,對該雞群進行經濟評價時,必須考慮自由飼喂所導致的飼料成本增加。矮小型雞相比于非矮小型雞的優點是維持需要較低。另外,除了矮小型基因以外,對一些特殊性狀(如繁殖和生活力性狀)的世代選育也有可能對E型雞適應自由采食而產生影響。還有研究表明無論是蛋用雞種還是肉用雞種dw基因都有利于產蛋性能的提高。E型雞dw基因的選擇將是短期內限飼的一種重要的替代方式,前提是對其公母雞的飼料配方進行重新設計。該項目中,E型雞中觀察到的好的繁殖性能得益于稀釋飼料的飼喂。
4、飼料稀釋和啄癖
限飼的肉雞跟自由采食的肉雞相比,活力更強,環境中啄癖行為增加。研究者就增加飼料中纖維含量是否會降低啄癖的發生、減少由啄癖帶來的損傷從而導致動物福利的提高進行了兩項試驗。在第一個試驗中,基礎日糧相同,三種纖維來源(燕麥殼、甜菜渣、向日葵),三種不同添加水平(50、100、200 g/kg),用來評價其對動物福利的影響和行為的變化。在5、10、15周齡進行異嗜性細胞/淋巴細胞(H/L)測定和行為變化觀察。結果表明,隨添加濃度的增加,15周齡的體重將會呈現線性地降低。在飼喂50 g/kg甜菜渣和200 g/kg燕麥殼日糧的雞群中,啄癖行為較少,H/L值在對照組和飼喂50 g/kg纖維日糧成分組中較高。飼喂含甜菜渣日糧后,雞胃腸道內水分含量較高,增加了雞只的飽感和福利。
在第二個試驗中,飼喂含50 g/kg甜菜渣日糧與不同品種對照組(限飼標準型:SR;限飼矮小型雞:ER;相同日糧水平自由采食E系rSE;相同日糧水平自由采食標簽雞:LA)。通過觀察行為、生理和消化道填充度的變化來評估雞群福利。結果發現飼喂纖維型日糧的體重較低,群體和日齡的互作顯著影響雞群的飲水、站立、休息等行為,限飼的肉雞相比于自由采食的肉雞而言飲水行為較多、休息時間較少。研究結果還表明日糧對雞群行為和生理參數沒有顯著影響。除了嗉囊以外,SR和LA的消化道內容物非常相似。
矮小性肉種雞替代標準型肉種雞可以通過降低限飼提高商品雞群的福利狀況。飼喂高濃度的纖維日糧對雞群福利并沒有太多益處,其主要作用是用來稀釋日糧的營養價值,增加食物的質量。
飼喂不同日糧的種母雞的行為也不相同,對S型雞和E型雞分三組,自由采食(A)、55%限飼(D)、30%限飼(R),試驗樣本為144只。在飼喂后、6-10周齡、10—15周齡的下午用錄像機錄下雞群的行為。運用“The Observer 4.0 video pro”程序,編輯了383個10分鐘實時記錄,并用慢鏡頭回放的方式編輯了107個1分鐘的文件。運用“Theme”軟件分析雞群行為順序,結果表明,R母雞比A母雞更活躍,R母雞在下午花更多的時間梳理羽毛。啄羽的程度與限飼的程度成比例,在大部分雞群均有發生。在一些限飼的群體中,啄空食槽或水槽較常發生。群體行為與限飼無相關關系,E型和S型雞群體行為相似。
5、卵泡生長的調節
肉種雞“不穩定排卵和缺陷蛋綜合征”與自由采食有關,但與系統的激素調節或胰島素抗性無關。自由采食的標準肉種雞不規則的排卵方式被認為與卵泡的不規則成熟和卵巢內類固醇生成有關。
自由采食肉雞早期白卵泡的發育對黃體生成素(LH)的應答低于限飼肉雞,尤其是在產蛋初期,不規則蛋較多時。BBP項目致力于研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和骨形成發生蛋白(BMP)的表達,揭示其在成熟卵泡顆粒細胞和膜細胞之間的系統分布。
因為Fl、F2黃卵泡內分泌相似,排卵期前LH的釋放能引起這兩個最大卵泡的排卵,在顆粒細胞內,胰島素和IGF能調節類固醇的生成和卵巢細胞的生長和分化。無論是哺乳動物還是鳥類,IGF-I都能調節卵巢類固醇的生成、刺激顆粒細胞產生黃體酮。IGF和BMP以及促性腺激素(LH和FSH)的互作來共同調節卵泡的生長和分化(見圖1)。所有篩選的成分顯示了一種組織分布的模式,這種調節的結果與卵泡周轉的動力學有關,.與卵泡成熟有關的變化和母雞日齡在一些成分中較明顯。IGF和BMP系統的組織定位表明它們能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影響卵泡的成熟。卵泡的生長和成熟并不是簡單的單一系統的調節結果,而是由多系統調節(BMP,IGF,瘦素等),因此,可采用一種鳥槍分析法來分析在卵泡成熟過程中基因和蛋白質可能產生的變化。其他如日糧和品種的影響也可通過這種方法來研究,例如小白卵泡的數量與日糧因素有很大關系,運用原位雜交對這些小白卵泡細胞基因表達的組織定位或許能為卵泡成熟的研究開啟一種新的方法。
瘦素在卵巢內的作用在卵泡成熟的過程中可能發生變化,因為其受體的表達水平在黃卵泡的成熟過程中逐漸降低,尤其是在L型雞和SR型雞,這些表明進一步研究瘦素對顆粒細胞類固醇生成的體外影響有可能獲得人們感興趣的結果。在BBP項目中,并沒有觀察葡萄糖/胰島素的穩態變化帶來的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SA雞可能高于SR雞。接下來需要進一步對F4至Fl卵泡瘦素受體表達及細胞信號,葡萄糖耐受的動力學和外源胰島素的劑量等進行研究。
6、結論
BBP項目的結果呈現了以下三個領域的新信息:家禽生產、雞群行為、肉雛雞和自由采食或限飼的肉種雞主要基因型的生理學參數。
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對S型雞進行限飼推遲了性成熟時間,但提高了產蛋量。自由采食的S型母雞死亡率較高、產蛋性能較低、相應的經濟效益較低。慢速型標簽雞L型自由采食,將會導致性成熟較早,并且產蛋量較高。S型雞和L型雞的比較表明在繁殖性能和生長速度之間存在矛盾,在育成期用纖維型日糧和部分限飼僅能輕微彌補早期生長速度過快對后期繁殖性能的負面影響。E型雞對自由采食表現出更多的耐受。換句話說,如果發現一種限飼的替代方法,那么矮小型雞E型的使用將會很合適。各個雞種之間的胚胎生理學參數存在差異,其中內分泌參數、胚胎產熱量和出生后的生長之間也有關聯。產生快速型肉雞的種蛋胚胎發育與其他種蛋不同,需要對孵化條件進行改進。品種內生長率的不同與1日齡雛雞的質量相關,雛雞質量的差異能導致上市日齡推遲。
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用矮小型肉種雞(E型和L型)替代S型標準肉雞能提高商品雞群的福利,因為降低了限飼的程度,提高了所有雞群的健康狀態。限飼肉雞總體上比自由采食肉雞活躍,在飼喂前雞群也比較穩定,在空飼槽等環境條件下,尋找食物和啄癖經常發生。但是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精神挫敗和恐懼,纖維日糧飼喂對于雞群福利的益處可以忽略不計,日糧用纖維來進行稀釋增加了飼料消耗,在某些方面可以提高雞群福利。BBP項目關于行為學方面的結果并沒有支持限飼影響動物福利的說法,而是證實了環境啄癖是一種群體排序行為而不是精神挫敗的表現。
從生理學角度而言,先前生理學家已經作了很多工作,測定了不同品種以及限飼和非限飼雞群血漿LH、FSH和雌二醇的濃度,在產蛋剛開始并沒有發現品種內的差異。除了垂體激素之外的中樞控制與產蛋率的調節有關,因此,卵巢內的生長因子如IGF、BMP和瘦素等被廣泛研究,鑒于其對促性腺激素進行調節,從而間接地調節卵巢的功能。無論是BMP還是IGF,限飼都提高了生長因子與促性腺激素之間的互作和顆粒細胞的增殖,這種互作可以用來解釋分化的黃卵泡數量和不同品種、日齡尤其是不同飼料供給量之間產蛋率的差異。雖然其中一些聯系都是一種假設需要通過研究來進一步證實。瘦素受體在小黃卵泡內的高水平表達有可能與這些卵泡對生長因子調節類固醇生成的應答較低有關。
那么,最根本的問題是在快速生長和可觀察到的繁殖問題之間有無因果聯系,從該項目的研究結果看,這個問題又可引申為:作為一種選擇高生長速度的影響后果之一,與生長相關的激素或因子是不是不可避免地會對卵巢內的生長因子帶來變化,從而導致性腺功能紊亂。假如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應該擴充選擇目標,運用復合選擇指數來對期望得到的選擇目標以及不希望得到的結果進行分解。假如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應該適應這種選擇目標來解決肉雞生產水平較低的狀況,目的是達到滿意的生產力和肉雞合適的管理系統。
提高快速型標準肉雞福利的最有效以及長期的策略是通過遺傳選擇來降低多排卵現象,因為多排卵能導致飼喂過多飼料不利于生產性能的提高和歐洲家禽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DNA標記的遺傳選擇,作為BBP項目的一部分,已經證實了控制黃卵泡數量的2個數量性狀位點,此研究結果在提高快速型標準肉雞福利的長期策略中邁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