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湖北省農作物秸稈利用歷史背景和現狀的調查分析,指出了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湖北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中國論文網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對策;湖北省
2012年6月11日,由于周邊省份燃燒秸稈產生煙霧和霾,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出現霧霾天氣。據環保部門監測結果顯示,當日是武漢市近10年來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一天。秸稈焚燒對交通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直接威脅,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引發公眾普遍擔憂。秸稈這“一棵草”的處理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湖北省是農業大省,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近3 500萬t。雖然此次焚燒秸稈不是源于湖北,但湖北省深受其害,且湖北省歷史上也多次發生秸稈焚燒的現象。近年來,盡管各級政府多次發文嚴令禁止秸稈焚燒,但一直效果不佳,每到夏收、秋收季節,秸稈露天焚燒引發空氣污染甚至航空、道路交通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秸稈的處理問題一直未徹底解決,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完美解決農作物秸稈顆粒燃料。
1 湖北省秸稈利用的歷史背景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湖北省農業廳就開始推廣應用秸稈覆蓋還田技術,在全省進行對比試驗,興辦示范樣板。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實施秸稈覆蓋還田,增產5%~10%,土壤有機質提高0.05個百分點。秸稈還田不僅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防止因焚燒帶來的大氣環境污染,還能培肥土壤、蓄水保墑、調節土壤生態。1998年,農業部將湖北省列為全國首批沃土工程的試點省,秸稈覆蓋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高留樁等秸稈還田實用技術逐步成熟,農業部先后兩次在湖北省召開現場考察交流會。由于缺乏政府資金支持,該項技術推廣面臨諸多困難,以農戶或區域零星還田為主,90年代全省累計實施面積213.3萬hm2,每年約20萬hm2左右,遠未實現規模效應。
2006年,農業部啟動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主要任務是推廣秸稈還田腐熟技術,由中央投資對農民購買秸稈腐熟劑給予每公頃300元補貼。湖北省當年由大冶市開始試點,至2011年擴大到26個縣(市)實施,累計實施秸稈腐熟還田核心示范區33萬hm2。2012年進一步擴大到42個縣市實施,計劃建設核心示范區20萬hm2,示范帶動300萬hm2,爭取中央投資5 175萬元。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的實施,一舉改變了多年來秸稈利用“有政策無資金”的局面,項目區秸稈焚燒現象大大減少。
2011年,湖北省農業廳在潛江市舉辦秸稈綜合利用樣板,整合所屬土肥站、畜牧局、農機局、能源辦、種植業等系統力量,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原則,統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高產創建、農機補貼等項目資金,以點帶面,集中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當年核心示范區面積達到2.3萬hm2,漢宜高速公路潛江段基本無秸稈焚燒現象,形成了成熟的秸稈利用技術路線和典型經驗做法[1]。2012年湖北省農業廳將秸稈還田列入“重大項目建設年”重點項目,在國道沿線選擇3~5個縣(市),擴大秸稈還田試點,使秸稈綜合利用核心示范區面積擴大6.7萬hm2以上。然而,受該項目資金所限,示范面積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要解決全省秸稈問題,必須加大投資力度,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這樣也可以做到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
2 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秸稈焚燒屢禁不止
秸稈焚燒屢禁不絕,其根本原因在于當前農村人力物力、農時農情與技術普及推廣的影響和限制[3,4]。一是農村勞動力成本高,收集、儲運秸稈費工費力,農民請臨時工清運每天需要100元以上,且農村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缺乏勞動力;二是夏、秋收季節搶收、搶種時間緊,而秸稈腐熟時間長,造成矛盾;三是物化技術推廣普及不夠,農民缺乏相應知識;四是一些秸稈回收企業要么因賺不到錢而放棄投資,要么因缺乏穩定的優惠和補貼政策而積極性不高,回收價格上不去,即使秸稈賤賣也難找到買家。因此導致單方面禁燒措施難以落實。
2.2 秸稈綜合利用率低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積極推動和支持下,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一些地方投資建設了一批秸稈人造板、秸稈生物質能轉化為電能、熱能等綜合利用項目[5]。同時,多種形式的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栽培食用菌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秸稈焚燒現象[6]。然而,秸稈綜合利用仍存在利用率低、產業鏈短和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3]。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對秸稈綜合利用認識不足。一些地區沒有把秸稈真正作為資源來看待,缺乏統籌規劃,綜合利用推進緩慢。二是秸稈資源與利用現狀不清。長期以來,由于對秸稈利用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盡管有關部門和專家開展了一些調查與分析工作,但仍存在著秸稈資源不清、利用現狀不明等問題。三是市場化機制不完善,缺乏政策激勵。目前,各地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和儲運體系,秸稈商品化水平低,缺乏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的具體政策措施,秸稈產業發展滯后。四是缺乏經濟實用的配套技術和裝備。在農作物輪作茬口緊的多熟農區,秸稈便捷處理設施不配套,農民收集處理秸稈的難度大,隨意遺棄和露天焚燒現象嚴重。
3 秸稈綜合利用的對策與措施
3.1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秸稈處理應該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為大量的剩余秸稈尋找出路。目前已經成型的秸稈綜合利用重點技術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 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 即秸稈還田技術,主要包括秸稈快速腐熟還田、機械粉碎還田、堆漚還田、覆蓋還田、高留茬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方式[7,8]。這些還田技術應用的直接效果是具有增加農田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狀、促進腐殖質的積累與更新、改善土壤耕作性等功能。保護性耕作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節本增效為目標,以秸稈覆蓋留茬還田、就地覆蓋或異地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施肥復式作業、輪作、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等作用。 3.1.2 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 指通過利用青貯、微貯、揉搓絲化、壓塊等處理方式把秸稈轉化為優質飼料[8],并將牛、馬、羊等大牲畜的糞便還田,即過腹還田。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對提高秸稈飼料的營養成分等作用顯著,具有簡單易行、省工省時,便于長期保存,全年均衡供應飼喂等特點,既解決了冬季牲畜飼料缺乏等問題,又節省了飼料糧。
3.1.3 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 即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8],以秸稈收集、晾曬、加工、儲存行業的產業化為依托,利用秸稈沼氣(生物氣化)、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熱解氣化、直燃發電和秸稈干餾等方式將秸稈轉化為沼氣、固化燃料電能和生物質炭的利用技術。該項技術適用于小規模、多網點建設,集中深加工的發展方式。
3.1.4 秸稈生物轉化食用菌技術 由于秸稈中含有豐富的碳、氮、礦物質及激素等營養成分,且資源豐富,成本低廉,適合做多種食用菌的培養料。目前,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的品種有平菇、姬菇、草菇、雞腿菇、毛木耳等十幾個品種。此項技術提高了秸稈生物轉化率,延長了秸稈利用鏈條。
此外,還有利用秸稈為原料生產活性炭的秸稈炭化活化技術,以及利用秸稈生產非木紙漿、保溫材料、包裝材料和各類輕質板材的秸稈加工利用技術等[3,7]。
3.2 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實現秸稈的資源化、商品化,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大力推進秸稈利用產業化,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爭到2015年基本建立秸稈收集體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力爭使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必須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以市場為基礎、政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