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2003~2011年,各級財政已累計投入2億多元專項資金用于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工作,補貼推廣各類秸稈綜合利用機械12萬臺,使全省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擁有量達到22萬臺。2011年,全省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規模達到2100萬畝,年加工秸稈飼草能力達到800萬噸,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占全省小麥、玉米種植面積的57%,比2002年提高了37%。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區和禁燒區,小麥、玉米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達到92%。秸稈焚燒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由此陜西省的秸稈利用和禁燒工作實現了歷史性轉折,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飼料,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而且還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1.政府重視,責任落到實處
2003年,陜西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強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的通告》;2008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2011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西安世園會期間秸稈禁燒工作的通知》。省領導多次批示,親自指導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西安、咸陽兩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把秸稈利用與禁燒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把任務和責任落實到縣、鄉、村、組,采取行政推動、法律約束、技術疏導的辦法,與目標考核掛鉤,與經濟處罰掛鉤。西安、咸陽兩市實現了秸稈零焚燒。
2.綜合統籌,板塊整體提升
按照陜西省政府提出的“綜合統籌,板塊推進,面上示范,整體提升”的思路,在省政府確定的重點禁燒區劃定了三大板塊,即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圓心,以15km為半徑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板塊;西寶高速、西潼高速、西禹高速,西延高速兩側2km及西安、咸陽周邊地區為核心的城郊板塊。各級農業、農機、財政、環保、氣象等多部門統籌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打總體戰。財政部門做好專項資金保障;環保部門開展執法巡查;氣象部門進行衛星監控;農機部門重點推廣免耕播種、秸稈粉碎還田、飼草加工和小麥秸稈撿拾收集等七大機械化利用技術。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綜合統籌,板塊整體提升,從源頭上杜絕了焚燒現象發生,促進了秸稈的綜合利用。
3.技術創新,多技并推進
一是為了解決免耕播種機在秸稈覆蓋地作業壅堵或通過性差的問題,在國內首創研發了帶狀旋耕施肥播種機。二是為了解決牛、羊采食玉米秸稈適口性差、玉米秸稈飼草浪費嚴重的問題,組織技術人員研發推廣秸稈揉絲青貯(微貯)機械化技術。三是技術集成,規范作業。根據地域特點和農業技術要求,進行技術集成,編制技術規范,逐步實現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規范化。如在渭北旱原以小麥留高茬玉米免耕硬茬播種、秸稈飼草加工和秸稈撿拾打捆為核心進行技術集成;在關中灌區以帶狀旋耕播種、秸稈撿拾打捆、飼草加工和秸稈直接還田為核心進行技術集成等。
4.扶持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建設小麥秸稈撿拾打捆收貯、玉米秸稈飼草加工、秸稈深加工合作社,示范帶動秸稈產業發展,尤其以秸稈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發展迅速。二是建設萬噸秸稈商品草加工和秸稈收貯利用合作社、示范基地。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命名了一批省級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推動秸稈產業規模發展。三是培育秸稈飼草加工大戶,重點對商品草加工大戶、合作社進行扶持,逐步向草畜分模式發展,降低養殖企業成本。大戶、合作社、萬噸秸稈利用基地的發展,帶動了秸稈產業的發展,實現了政府、企業和農民多贏的局面,全省每年有100萬農民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秸稈利用已成為陜西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