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型燃料的性能及推廣前景
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是將各種分散的,沒有一定形狀的農作物秸稈經干燥、粉碎到一定粒度后,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壓力條件下,擠壓成規則的、較大密度的棒狀、塊狀、球狀和顆粒狀的固體燃料,既克服了生物質形狀各異、堆積密度小、不易儲存和運輸的缺點,又保持了生物質揮發性高、易燃燒、灰分少、燃燒時幾乎不產生S02、不造成環境污染的優點。成型后的燃料燃燒性能得到極大改善,燃燒效率由秸稈直接燃燒的10%。15%提高到30%—40%;成型燃料的熱值為14.6 MJ/kg,相當于普通煤熱值的67%。理論上講,1.5 t的該燃料相當于1t煤;IRT -2000A手持式快速紅外測溫儀測得SDBF炊事燃燒爐穩定燃燒時最高溫度為967℃,穩定燃燒溫度多集中在600—900℃,可廣泛用于居民生活用能和生產用能。從熱值和使用的方便程度上來看,成型燃料是煤的良好替代品。成型燃料的推廣,一方面,有利于解決廣大農村地區焚燒秸稈的問題;另一方面,變廢為寶,使廢棄的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是廣大農村地區的適宜能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辟了新的思路,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
木屑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等生物質燃料成型機械設備,同時我們還大量銷售楊木木屑顆粒燃料和玉米秸稈顆粒燃料。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戴志遠從綜合效益和綜合制約因子等方面,對農村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
表1表明,在目前農村地區所利用的生物質能技術中,成型燃料技術符合農村現實和生活習慣,綜合評價較高。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5%左右,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年利用量將達到5 000萬t左右,成型燃料的推廣應用順應了國家的政策,具有廣闊的前景。
2、生產與消費的經濟、政策分析
2.1生產者分析一套成型燃料生產線(包括粉碎設備、技術培訓)共計20萬元,使用壽命10年。1t成型燃料總成本:原料+能耗+工人工資+設備折舊+管理費=240元。銷售價格:280元/t。設備生產率300 kg/h,年工作300 d,每天工作10h,年產量900 t。年經營成本=240x900=21.6萬元。年銷售收入=280x900=25.2萬元。年凈現金流量=3.6萬元。一條成型燃料生產線和廠房建設投資約20萬之5萬元。2005年中國農民的人均收入為3 255元/年,對于這樣的投資,即使富裕起來的農民籌措初始運行資金也有困難。政府應該通過優惠政策解決成型燃料的初期投入問題。根據國家能源綜合建設經驗,實行“以受益者投資為主,國家扶持為輔”的原則在農村發展成型燃料項目,扶持數額按省、地、縣、投資者1:1:1:2的比例配套。投產后合理經營,投資者的利益是可以實現的,可以逐漸取消補貼。
2.2消費者分析1990—200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686.3元增加到2 366.4元,年均增速13.9%;人均生活能源消耗由1991年的393kgce(公斤標準煤)增加到2000年的509 kgce,平均增速3.0%;燃料消費支出由1990年人均7.05元增加到1999年的22.70元,年均增速13.0%。可見農民對商品能源支出的承受能力不斷增強,但目前仍不足以支付全年的燃料支出,需要政府部門的補貼。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國要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要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自愿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嗍。農村能源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對包括成型燃料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進行補貼,是國家實施新農村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經驗表明,政府的支持是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2.3政府補貼方法和政策
2.3.1補貼方法。《微觀經濟學》中對于為了提高某種消費品的消費量提出了明補和暗補2種補貼方法。明補指的是:政府補貼一定數額給消費者,使得消費者工資收入增加,從而消費量增加。暗補是指對于某一種產品,政府每單位產品
補貼一定額度給生產者,使得生產者以較低價格將產品賣給消費者,從而增加消費量嗍。
2.3.2補貼數額。研究表明,在農村用秸稈(80元/t)換取燃料的方法是成型燃料推廣的最佳方式。
按照燃料支出與收入的關系,利用EXCEL軟件得出農民人均純收入(x)和燃料消費支出(Y)關系式為:
實際使用表明,農民4口之家消耗成型燃料4 kg/d,那么每年戶均消耗成型燃料1.5 t,戶均燃料支出為300元。以2005年為例(人均收入3 255元):戶均燃料支出為132元,補貼數額112元/t。當然,該分析是基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對于不同的地區,收入與資源狀況不同,燃料支出存在差異,均可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得出相應的標準。
式(1)表明,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燃料消費支出隨之增長;成型設備以及技術的改進,推動成型燃料的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補貼的數量由多到少直至取消。在此期間農戶對成型燃料的認識無疑越來越全面:易燃耐燒、效率高、無污染等;“家家戶戶冒大煙,一頓飯菜等半天”的炊事局面將被干凈衛生的環境所取代,農戶的健康狀況隨之得以改善。
3、結論
成型燃料的推廣可有效地減少長期以來困擾各級政府部門的秸稈荒燒問題,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民的身體健康;同時對農村能源結構調整和緩解能源短缺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成型燃料開發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應通過各種途徑,如宣傳車、廣播、電視、報刊、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成型燃料的宣傳力度,使有關知識深入民心;另一方面由于成型燃料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環境、社會效益,是調整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依據。政府應通過多種方式,如發放貼息貸款和環境污染治理基金、鼓勵富裕農戶以合作經營等方式加大對該項目的投資。通過對成型燃料用戶的補貼,調動農民使用的積極性,增加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創造與常規能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速成型燃料的產業化進程,在適宜地區逐步實現能源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