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生物質能發展利用空間巨大
生物質能作為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業廢棄物}二是農業廢棄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業有機廢棄物;六是動物糞便。在世界能耗中,生物質能約占14%,在不發達地區占60%以上。據專家估計,生物質能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可持續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到本世紀中葉,采用新技術生產的各種生物質替代燃料將占全球總能耗的40%以上。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達到5. 5GW,生物液體燃料達到2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90億立方米,生物固體成型燃料達到100萬噸,生物質能源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費量的1%;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30GW,生物液體燃料達到10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400億立方米,生物固體成型燃料達到5000萬噸,生物質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費量的4%.但盡管如此,據資料統計,中國生物質能源的利用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約1.5億噸標準煤,為當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其中菲水電可再生能源利用占1%),根據政府的規劃目標,到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將分別達到2.7億和5億噸標準煤,占屆時能源消費總量的11%和16%(其中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利用占2%和5%)。因此,我國生物質能的發展利用有著很大的潛力。
(一)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化發展途徑
生物質固體燃料的發展模式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是農業發展生物質能的重點領域。據農業部提供的數據,我國擁有充足的可發展能源作物,如農作物秸稈年產6億噸,農產品加工業如稻殼、玉米芯,甘蔗渣等副產品的年產量超過1億噸,除去飼養牲畜、工業用和秸稈還田,我國每年還具有4億噸制作成型燃料的資源可以生產1.5億噸成型燃料,可替代1億噸原煤,相當于4個平頂山煤礦的年產量。農業部將重點示范推廣農作物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發展顆粒、棒狀和塊狀固體成型燃料,并同步開發推廣配套爐具,為農戶提供炊事燃料和取暖用能。
農作物秸稈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如果可以其中回收經
秸稈粉碎機粉碎然后再經過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飼料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燃料飼料供燃燒和牲畜食用不是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么,而且,如果拿到外面銷售老百姓也可以增加收入。
生物柴油模式生物柴油相對于礦物柴油而言,是通過植物油脂脫甘油后再經過甲脂化而獲得。發展生物柴油具備三大優點:一是可再生;二是優良的環保特性;三是可被現有的柴油機和柴油配送系統直接利用。因此,生物柴油在石油能源的替代戰略中具有核心地位。
生物乙醇模式就是利用蔗糖、玉米、甜菜、薯類以及纖維素生產乙醇,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源不僅原料豐富,而且還有自主培養的甜高梁、麻瘋樹等優良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等主產品工業轉化技術基本成熟且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成本降幅一般在25%~45%,且目前在新疆、山東、四川等地已取得進展。
(二)國內發展生物質能的動態
我國大規模發展利用生物質能是在本世紀初國家首先批
準吉林、黑龍江、河南等省實施了利用玉米生產燃料乙醇,并在省內實施車用乙醇汽油封閉運行,2004年,在黑龍江、遼寧、安徽、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省陸續開展了車用乙醇汽油封閉運行試點工作。近期我國重點的技術研發方向是利用非糧食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技術和以小桐子等油料作物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并建設規;瞎⿷,建立生物質液體燃料加工企業.目前,以甜高粱、木薯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以小桐子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已開展了規模試驗,有些已進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廣西合浦中糧集團的20萬噸木薯燃料乙醇項目在國家的支持下已投產,為我國大規模開發利用生物液體燃料積累了經驗。根據目前在建和擬建的生產能力測算,到2010年,我國燃料乙醇的年生產能力將超過200萬噸,生物柴油的年生產能力達到50萬噸,總計年替代250萬噸成品油。
國家對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也十分重視,國家林業局編制了《全國能源林建設規劃》、《林業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將重點培育能源林,規劃建設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建設規模83. 91萬公頃,發展生物柴油和木質燃料發電.能源林所提供的原料產能量要占國家生物質能發展目標的30%以上,加上林業剩余物,力爭使林業生物質能源量占國家生物質能源發展目標的50%以上。將重點在云南、四川、貴州、重慶等省市發展小桐子600萬畝;在河北、陜西、安徽、河南等省發展黃連木375萬畝,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發展光皮樹75萬畝,在內蒙古、遼寧、新疆等省區發展文冠果200萬畝,并推動這些地區合理布局生物柴油產業化項目,將形成年產生物柴油125萬多噸的原料供應能力,最終使林業生物質能源達到從原料培育、加工生產到銷售的“林油一體化”格局,我國還將重點對麻風樹、黃連木、文冠果、光皮樹、烏桕、油桐等主要木本燃料油能源樹種進行良種化,加快現有低產低效林改造和豐產栽培示范,在麻風樹、黃連木、文冠果、光皮樹等資源集中和培育潛力大的地區布局生物柴油開發項目。在柳樹類、櫟類、灌木等資源集中區和具有規模培育潛力地區以及林業剩余物集中區,建立林業生物質直燃發電示范工程和林業生物質成型燃料基地,推動以林業剩余物為原料的熱解油示范項目開發。“十一五”期間,初步規劃以柳樹、櫟類、其他灌木類等速生短輪伐期能源樹種為主,培育改造木質能源林規模147. 63萬公頃,預計每年可提供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生物質直燃發電的木質原料.
二、廣西在發展生物質能源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一)自然資源
1.自然條件
廣西地處中國南部,云貴高原東南邊,廣西土地總面積23. 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九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5%;廣西山她多,平原少,中山、低山和丘陵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77.2%;石灰巖地層分布廣,占總面積的37. 8%,巖溶地貌發育典型,巖溶土地面積833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6.6%。土壤主要由頁巖、砂巖、花崗巖、玄武巖、第四紀紅土及石灰巖等風化的殘積母質發育而成,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局部有草甸土;土壤垂直分布大致為海拔700米以下為紅壤,800~1400米為黃壤,1400—1800米為黃棕壤。土壤總的特征是,表土層薄,質地為中壤至重壤,自然肥力較低。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長,造就廣西的植被資源豐富。在緯向水平上,從北至南,植被依次由典型常綠闊葉林一季風常綠闊葉林一常綠季雨林變億。在經向水平上,廣西的西部因處在云貴高原南面,受焚風效應的影響深,氣候比較干燥,植被由東向西的遞變亦很明顯,東部的植被主要由喜濕的種類組成,往西則逐漸為耐干旱的種類所代替。
2.植物生物資源
廣西己知的野生植物種類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居全國第三位。廣西植物區系成分復雜,不僅特有種多,而且起源古老、孑遺物種也很多,根據1999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廣西境內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德保蘇鐵、元寶山冷杉、銀杉、望天樹、伯樂樹等40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桫欏、任豆、紅椿等69種。廣西野生植物按主要經濟用途可分為16類,其中材用喬、灌樹種1800多種,藥用植物共約3800多種,纖維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200多種,淀粉植物150多種,芳香植物150多種,鞣料植物150多種,另外還有橡膠植物、樹膠(粘膠)植物、紫膠蟲寄主植物和木本飼料植物等.目前,廣西林業部門建成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數7個,面積2417.0萬畝,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6.78%。
(二)廣西發展生物質能的資源優勢
1.森林資源
廣西自然條件優越,有利于森林生長,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南方重要林區之一.據2005年廣西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第七次復查統計初步結果,全區林業用地面積22633萬畝,森林面積達到18800萬畝(含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其中,有林地面積15450萬畝,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面積3350萬畝。廣西森林覆蓋率為52. 71%。全區活立木總蓄積4.8億立方米。按照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 - 2003)結果,廣西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六位,活立木蓄積量居全國第八位。
廣西木本油料樹種豐富、有320多種油脂植物,除油桐、油茶外,可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林開發的主要樹種還有麻瘋木、蓖麻、石栗、光皮樹、黃連木、綠玉樹及烏桕等,
麻瘋木又名青銅木、臭油桐、小桐子、假花生,為大戟科麻風樹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野生麻瘋樹在干熱的亞熱帶河谷地帶和潮濕的熱帶季雨林區分布較多,通常生于海拔100 -700米的丘陵坡地及河谷荒山坡地。廣西主要分布在欽州、北海、南寧、崇左、百色等地,以散生或小面積純林形式分布,種仁含油35%~50%,最高可達60%以上,經過加工可制成生物柴油。
蓖麻是一種古老的油料植物,在廣西表現為多年生植物,莖木質化。蓖麻種子含油率50%左右,廣西現有蓖麻栽培面積約8000公頃,年產蓖麻油1萬多噸。
黃連木別名楷木、黃楝樹、藥木、黃木連、雞冠木.漆樹科落葉喬木,黃連木在我國分布廣泛,廣西、廣東、陜西、四川、云南等都有野生或栽培,廣西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石山上有生長,大都分布在海拔600~2000m之間,其中以坡積土和石穴土生長最好,在石縫土也能長成大喬木.黃連木耐干旱瘠薄,喜光,不耐嚴寒,在酸、中、微堿性土壤上均能生長。黃連木是一種優良木本油料樹種,種子含油率42.46%,種子出油率20%~30%.
石栗別名油桃、鐵桐、燭果樹。為大戟科常綠喬木,屬陽性樹種,深根性,生長快速。在廣西的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均有栽培或野生分布,在西南部石山上生長良好.石栗種仁富含油脂,可直接用于提煉生物柴油。
光皮樹為陽性樹種,僅在桂西北部山區有少量分布,在廣西未有人工栽培.人工栽植3—5年后可開花結果,15年內可進入盛產期。大樹每年平均產干果50kg,多者達150kg,果肉和果核均含油脂,干果含油率33%~36%,出油率25%~30%,平均每株大樹年產油15kg以上。
2.種植業資源
廣西的農作物資源具有豐富、多樣的特性,優勢顯著,眾多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和經濟作物均能在廣西適宜種植。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廣西已形成了優質水稻、糖料蔗、蔬菜、龍眼,柑桔等亞熱帶水果、桑蠶、中草藥、木薯等優勢產業,發展生物質能在氣候和品種資源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三、廣西發展生物質能潛力分析’
廣西能否在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總體中有發展空間,發展潛力有多大,這是有諸多因素確定,個人認為其中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在于土地資源.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廣西土地基本現狀,而且廣西土地氣候適宜多種生物的生長與發育,是全國少有的生物多樣性區.多山、耕地少、土地多宜性是其最大的特點,適宜發展的林作物和農作物優勢品種比較多,作物對土地的競爭強度比較大,許多地方在一塊土地上既可以種糧食,也可以種甘蔗、水果、桑、麻、木薯、桉樹等,形成多種作物競爭的局面。當前廣西甘蔗、木薯、桑蠶、速生桉、劍麻等產業發展迅速,用地平衡問題突顯。這就要對廣西的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土地比較效益、土地的規劃利用等進行分析研究。
(一)廣西土地狀況
根據2005年國土資源調查統計,廣西土地總面積35633.7萬畝,其中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面)26837.1萬畝,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77%;建設用地1364.5萬畝,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4%;末利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面)7432.1萬畝,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19%,不包括河流、湖泊水面的未利用土地為6778萬畝,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19%。
1.農林牧漁用地利用和結構情況
廣西土地總面積35633.7萬畝,全區農用地總面積26837.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370.7萬畝,占農用地的17%(包括水田面積3277.7萬畝,旱地3093萬畝,人均耕地1.29畝),在這里為便于分析,均采用國土的數據.
而從上表和圖中農用地的開發情況看,耕地有接近一半是灌溉水田,這一部分是糧食安全國家戰略必須要穩定的,隨著農用綜合開發基礎設施的完善,農田水利用地、畜牧種草養畜用地、園地、農村道路、養殖水面是呈加大的趨勢,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農用地減少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發展生物質能的原料種植只能在現有農用地中旱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中調劑。
2.未利用地情況
目前在廣西總±地面積中還包括河流、湖泊水面、灘涂等末利用地面積有7432.1萬畝,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19%,主要分布情況是:荒草地3250.0萬畝、鹽堿地2.8萬畝、沙地4.4萬畝、裸土、裸巖及石礫地3466.7萬畝、沼澤地2.2萬畝、葦地2.0萬畝、灘涂219.4萬畝、河流、湖泊水面433萬畝、其他未利用51.5萬畝地.
按照自然條件、種植作物相似歸類,把全區劃分為四個區域,上述利用和未利用土地在四個區域上分布情況見表二:
從上述表中可看到:耕地面積所占的區域內土地面積比例最大的是桂中和棱東、桂東南區域,其次是桂南、桂西南區域,反映出上述區域耕地開發度較高,同時是廣西耕地最集中的地區;未利用土地所占區域內土地面積比例最大的是桂北、桂西北區域,其次是桂南、桂西南區,最小的是掛東、桂東南區,撇開其他因素,這反映出桂北、桂西北最具開發潛力,其次是桂南、掛西南區;桂東、桂東南區土地開發度最高,土地開發利用的空間不大。從林地分布的情況看,林地占區域內土地面積的比例最大的是桂南桂北、桂西北區域,其次是桂東、桂東南區域,這些區域是廣西林業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
(二)廣西土地利用開發潛力
人類為社會和經濟的目的,對土地進行長期或周期性的生物、技術活動的經營,稱為土地利用。通過利用、改造,使人類獲得更多的實惠,就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既要受自然條件制約,也受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影響。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土地利用開發的潛力也是有限的.
1.主要農作物占用耕地、園地情況.
從上表可知,廣西現有耕地和園地的面積合計為7133.9萬畝,農作物占用6801萬畝,占耕地和園地的比重為95. 33%。其中糧食占地2600萬畝,甘蔗1220萬畝,蔬菜650萬畝,桑園180萬畝,水果1298萬畝,劍麻38萬畝,其它作物410萬畝。在耕地和園地中,輪歇或閑置的面積為333萬畝.
2.林地使用情況
按照2005年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第七次復查結果,全區林業用地面積22633萬畝,占全區土地面積63. 5%,森林面積達到18800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5450萬畝,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面積3350萬畝;商品林經營區面積為12025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面積達到2000萬畝、經濟林基地面積達到3340萬畝)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面積2417萬畝,公益林7500萬畝;森林面積占全區土地面積的52. 71%,這與國土部門的統計數有出入,但森林植被覆蓋率提高是不爭的事實,這表明毀林造地不僅政策上不可能,實際上造林還占用了大量的農用地。從上述數據分析,一方面通過在林業用地上增加工程造林來擴大有林面積理論上還有3800萬畝的潛力,但這部分林業用地主要集中在石漠化嚴重區域和難于種植區域.另一方面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必須要保證生態用林和濕地用林,這部分潛力不能挖,只能擴大.
3.“十一五”廣西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
(1)廣西主要農產品“十一五”發展規劃
根據廣西“十一五”規劃綱要和有關部門的行業發展專項規劃,廣西主要農產品“十一五”發展規劃見下表
(2)主要農產品“十一五”發展對土地需求測算
上表中現狀數據主要是根據統計局的統計數來測算,“十一五”規劃占用土地數據主要參照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十一五、規劃報告測算。
以上測算依據主要是根據土地資源利用狀況、政策以及農業種植業的發展趨勢,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一是要確保糧食安全,要確保糧食占用耕地,不能減少。現在糧食占用耕地2600萬畝,“十一五”期間一定要保持這個面積不能減少,二是甘蔗、蔬菜、油料、草煙、桑蠶繭、南亞熱帶水果是廣西的優勢產業,是自治區政府要求大力發展的,因此這些優勢農作物面積在“十一五”期間也要進一步鞏固發展。甘蔗耕種面積穩定在1300萬畝,今后主要是通過單產來提高產量,三是水果種植面積適當減少,主要圍繞提高品質和單產來發展.其它特色經濟作物呈擴大發展趨勢。四是林產工業要發展,速生豐產林呈大幅增加的趨勢。但有林地的增加只占土地面積850萬畝,更多的是通過治理疏殘林、跡地更新來調整用林結構。
從上表可以看出,“十一五”農作物發展占用土地擴大到7285萬畝,增加484萬畝。超出現有耕地和園地面積151萬畝,這需要通過開墾未利用土地來平衡。林產工業的發展,速生林必須要擴大1000萬畝來保證,其中速生桉在“十一五”期間擴大種植700萬畝,桉樹主要是在林地上發展,這部分只能是通過現有的林地進行樹種的調整,300萬畝的竹林可不占用現有林地,可在石山、河邊等區域種植,屬新開墾。公益林和經濟林可大部分種植在石山區,通過實施石漠化治理來達到。林業必須新增850萬畝的用地。
按上所述,在“十一五”末,根據發展的需要,耕地需要增加151萬畝,林地增加850萬畝,兩項合計共需增加1000萬畝的用地。
4.擴大生產生物質能作物種植的可能性
廣西發展生物質能的作物主要是占用耕地的木薯、甘蔗和占用林地的麻風樹、光皮樹等樹種。由于廣西的氣候和土地特性決定木薯、甘蔗等作物的種植有多宜性,木薯、甘蔗之間以及木薯、甘蔗和玉米、蠶桑等經濟作物種植競爭激烈,到底能有多少土地能供發展?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可能性來分析:
(1)調整現有的耕地
按照國土部門的土地分類數,從現有農用地情況來看,廣西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全區耕地和園地面積共7133.8萬畝,根據上述分析,目前廣西的主要農作物占用土地估算6801萬畝,尚有333萬畝沒有充分利用,扣除產業發展所需薪增用地150萬畝,尚有約183萬畝可充分利用。
——調整部分輪歇地、閑置地用來種植甘蔗,這部分面積約有100萬畝。隨著原料價格的穩定,未來3~5年.從低產糧田中再調劑出80~100萬畝發展甘蔗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從現有農用地可以調劑出200萬畝左右的耕地發展甘蔗。實際上2000- 2006年,廣西糖蔗種植面積增加了487萬畝,增加了66.43%,年均增加種植面積80萬畝,目前還處于增長趨勢。
——調整部分輪歇地、閑置地用來種植木薯。隨著價格的提高和單產的提高,種植效益逐步增加,勢必會出現棄蔗、棄糧種植木薯的現象,預計可以調整200萬畝來擴大木薯種植,
——調整現有灌木林種植能源樹種。從現有3350萬畝灌木林地中測算可調整出1000 - 2000萬畝來發展能源樹種.
(2)開發利用現有未利用土地
廣西現有的未利用土地7432.1萬畝,但其中的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裸巖、石礫地、其它未利用地等占了53%有3530萬畝,這些土地都是不能利用或是難以利用,能開發利用的只有荒草地的一部分。全區荒草地面積有3250+萬畝,除去高寒山區、25度坡以上的不能開發利用和不適宜種植木薯的區域,以及考慮到荒草地零星分布、不宜大規模開發利用、畜牧業發展需要等因素,適宜用于木薯、甘蔗種植的面積約有600萬畝.占18%左右。另外通過石漠化治理和封山育林,在石山地區發展1000萬畝的生態林。
綜上分析,在現有種植的基礎上,廣西可供擴大木薯種植的潛在土地面積大約在800萬畝左右,其中來源于耕地和園地200萬畝,來源于未利用土地600萬畝,加上現種上木薯的土地405萬畝,廣西未來木薯種植擴大到1000~1300萬畝是比較符合廣西的實際情況的。廣西可供擴大甘蔗種植的潛在土地面積大約在350- 400萬畝,其中來源于耕地和園地200萬畝,來源于未利用土地開發150~200萬畝,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可達到1500-1600萬畝.扣除現有淀粉生產原料需求和保障國家食糖安全的原料蔗的需求,考慮到技術進步的因素,預計廣西可生產生物質能所需的木薯種植面積在800~1000萬畝,甘蔗種植面積在300~400萬畝.可供擴大能源樹種植的潛在土地面積大約在2000- 3000萬畝。
四、生物質作物和其他主要農作物的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廣西人多地少,土壤的酸化、鹽漬化、養分非均衡化、荒漠化和污染化等土壤質量的蛻化,都對廣西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構成了潛在的威脅,鑒于在廣西擴大耕地面積的潛力已經十分有限,在發展生物質能植物種植時,不僅單純考慮種植面積的擴大,還要分析生物質能植物的種植效益,分析其對土壤質量演變規律,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持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木薯、首蔗與其它主要農產品種植效益分析
根據自治區價格成本調查隊的2006年調查數據和實地調查的復核,廣西主要農作物的產品成本效益比較如下表:
從土地每畝的收益看,除糧食以外,目前種植木薯的效益是最低的.從單位投入看,甘蔗比木薯投人多338.6元.但效益比木薯高主要原因是:目前甘蔗收購價較高,普遍達每噸275元以上,單位產量也比以前上升較多,從2000年3.85噸上升到2005年的4.6噸;木薯盡管達到每噸360元的收購價,但單產較低,不到1.9噸,影響了整體效益,如果單產提高到2.6噸以上,其效益將接近甘蔗的效益.從土地產出效益來看,除糧食種植比不上木薯和甘蔗外,術薯和甘蔗在廣西主要經濟作物中是比較低.
(二)生物質能土地利用生態效益分析
生物質生產不應以犧牲植物和土壤重要的碳庫功能為代價,也就是還要考慮土地的生態效益,土壤質量是指土壤提供植物養分和生產生物物質的土壤肥力質量,容納、吸收、凈化污染物的土壤環境質量,以及維護保障人類和動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質量的總稱,目前長期單純種植甘蔗已出現地力下降、比例失衡、肥料低效、有機肥奇缺等土質惡化情況.據調查,當前甘蔗種植普遍單施化肥。且不與其他作物輪作,種植年限長,常年施用單一化肥,已使土壤板結、酸化、保墑能力下降,加之掠奪性超量施用化肥,土壤中有機質消耗怠盡,土壤物理性質惡化,對病害、干旱、倒伏等自然災害的抵抗力下降,不但增加了種植成本,甘蔗品質也無保障.木薯如大面積種植也將會出現這種情況。
生物質樹種在廣西許多品種都有原生,種植對林地要求不高,在石漠化地區種植還可起到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增加土壤的有機成分等作用,同時還可以增加廣西商品林的樹種,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構建具有積極的作用。
五、結論
科學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做好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糧食生產,生態第一的原則,不要盲目發展木薯、甘蔗為原料的生物質能生產,要根據廣西的土地資源實際進行科學規劃。一方面木薯、甘蔗等作物要進行科學的輪植,要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可以發揮最大的土地利用效率.廣西所能提供生物質能所需農作物種植土地面積在1200 -1400萬畝。另一方面發展生物質能樹種最具潛力,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廣西可供擴大能源樹種植的潛在土地面積大約在2000 - 3000萬畝,是廣西生物質能發展的—個方向。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顆粒機銷售
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飼料顆粒機等生物質燃料飼料機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