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綜合利用秸稈,將其變廢為寶,對推動綠色發展和加強環境保護意義重大。近年來,長春市九臺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圍繞九臺地域特點、種植結構,高標競進、握指成拳、疏堵結合,秸稈綜合利用實現了質量、效益、動力歷史性變革。
據了解,2017年,九臺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1%,2018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九臺區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是全國20個秸稈綜合利用樣板縣之一,2018年1月11日,在北京介紹經驗,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得到農業農村部認可。
長春市九臺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樹國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九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這項工作,想了很多務實管用的辦法,做了大量實在具體的工作,由于此項工作事涉面廣、人多、量大,加之受傳統習慣定勢的影響,能取得今天的成效實屬不易。
李樹國表示,事實證明,要想做好這項工作關鍵是把握“堵”和“疏”兩個環節:堵不住就沒法疏,疏不好也就堵不住。工作中一手抓秸稈禁燒,一手抓秸稈綜合利用,堅持“以堵促疏,以疏助禁,疏堵結合”,雙管齊下,同步發力。
一是在“堵”上下功夫。通過采取行政推動、宣傳發動、政策促動、項目帶動、利益驅動等一系列辦法,全面控制了秸稈焚燒,逐步形成了不讓燒、不敢燒、不去燒的良好局面。二是在“疏”上求突破。他們主動探索創新秸稈綜合利用“三主二輔”五種方式,做足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三篇文章,主推了秸稈就地還田,全鏈條收、儲、運、加、銷、用,循環利用等三種模式,使九臺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如今這個過去老大難的問題,在九臺區得到了有效破解。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九臺全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綠色發展,既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又突出重點、力求突破,重點創新可復制、可推廣的“九臺模式”。
一是探索政府與企業合作模式。2016年5月,區政府與長春長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10億元戰略協議,建設10個綜合利用產業園,每個園區加工能力在1000公頃以上。目前,已完成的10個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園投產達效。2018年10月,區政府與鑫壘秸稈綜合利用公司簽訂秸稈離田協議,組成40臺(套)以上的聯合打捆離田作業,離田秸稈2萬公頃。投資10億元的中航新能源集團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在龍家堡等10個村安裝爐具5091戶(套),實現了柴草不進屯,生物質燃料取暖做飯的新革命,受到農業農村部的認可。
二是探索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循環農業模式。2016年3月,投資300萬元、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的隆達興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年加工飼料2萬噸,年使用秸稈為2000公頃。現存欄牛560頭。2017年,存欄1800頭,年使用飼料1.2萬噸,除自用外還外銷膨化玉米秸稈飼料,銷售飼料1.8萬噸,飼料主要銷往海拉爾、通遼等地。新建魚池1.5公頃、飼養蛋雞5000只。通過秸稈膨化飼料過腹增值飼養牛,牛糞經發酵飼養蚯蚓,蚯蚓喂魚、雞,隆達興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走上了一條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該合作社帶動農戶35戶(貧困戶8戶),人均增收1.5萬元,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地就業。
三是由政府技術部門組織實施模式。主要是實施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有效還田。分別組織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在沐石河街道、紀家街道召開全區現場會。加大補貼力度,在農機補貼20元/畝的基礎上,再追加補貼20元/畝,達到600元/公頃。2017年,秸稈還田14.15萬畝,2018年,秸稈還田34.5萬畝,確保秸稈還田逐年遞增。
另據了解,長春九臺區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運轉經費,區財政每年列支3000萬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考核獎勵資金。2016年,區政府投資929萬元統一采購打捆機、投資400萬元購置生物質爐具、投資440萬元補貼新建秸稈產業園區,全區撿拾打捆作業面積37.5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30萬畝。2017年,投資2310萬元,用于“收、貯、運、加、銷”體系建設,投資1000萬元用于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補貼。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整合各類資金24億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
為把秸稈綜合利用真正落到實處,長春九臺結合自身實際,通過宣傳發動,典型帶動,惠民推動,培訓促動“四動”并舉,全力打造秸稈綜合利用平臺。李樹國表示,下一步,九臺區要堅持問題導向,在重點、弱項、短板上緊盯不放,鞏固擴大現有成果,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
秸稈顆粒機壓塊機設備sxktls.com
上一篇:木屑顆粒機生產的顆粒表面有鋸末怎么回事
下一篇:生物質顆粒的制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