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鋸緣青蟹課題組在總結國內外近10年來在鋸緣青蟹攝食、消化生理、能量代謝、蛋白質(氨基酸)、脂類(脂肪酸、磷脂、膽固醇等)和碳水化合物等的營養需求,以及幼體餌料營養強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并按我們現在承擔的“863”計劃項目“鋸緣青蟹大規模人工育苗”的研究內容之一,研發鋸緣青蟹后期幼體專用配合飼料,設計、篩選鋸緣青蟹系列配合飼料配方,并根據其攝食習性和飼料特點,制定、改進配合飼料加工工藝,與福建省華龍飼料技術集團公司福州預混料總廠合作研發出了鋸緣青蟹系列無公害配合飼料.本文主要報道我們自行研發的青蟹系列配合飼料實驗室和大田的飼養實驗結果,以期為青蟹規模化人工育苗生產的合理投餌以及青蟹健康養殖提供系列優質配合飼料,推進養蟹業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1、材料與方法
試驗一、實驗室飼養試驗試驗用蟹及來源
試驗于2003年7月15日日月15日在863計劃項目“鋸緣青蟹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福建詔安育苗基地進行,試驗用蟹為該育苗基地繁育的鋸緣青蟹大眼幼體,選擇體色呈淡黃色、有光澤和透明感、活力強、體質好的大眼幼體作試驗對象,試驗飼料配制
富通新能源銷售的飼料顆粒機是養殖戶們生產顆粒飼料不錯的選擇。
根據我們課題組已有的有關鋸緣青蟹幼體和仔蟹的營養生理、營養需求和攝食生態的研究成果,選擇優質進口魚粉、酵母粉、膨化大豆粉、蝦頭粉、玉米粉、麥麩等為主要原料,設計出飼料基礎配方,并初步確定了飼料加工工藝,以璨寶牌HJ-I水產飼料粘合劑為粘合劑,用小型擠壓顆粒機生產出大眼幼體及仔蟹專用配合飼料(由課題組與福建華龍集團福州飼料預混料總廠合作生產,配合餌料營養成分見表1),進行實驗室飼養試驗和大田飼養效果評價.試驗分組及飼養管理
將試驗用蟹用Sartorius牌電子天平(精度O.Olmg)準確稱重后,隨機放入規格為2.5L的無毒聚乙烯塑料桶中,每桶盛水1.5L,水深12~15cm,試驗分成3處理組,處理1為配合餌料組,處理2為配合餌料(50%)和天然餌料(為短齒蛤,50%)混合組,處理3為天然餌料組,每桶為一個實驗組,放養大眼幼體1只,每一處理設組30個平行.試驗用桶全部吊養于40m2的水泥池中。
每天早上剔除死蟹和殘餌,換水1/3.間歇充氣,日投飼量為蟹體重的5.0%左右,每天8:00、16:30各投喂一次.養殖水體水質條件為:水溫為29士1℃,溶解氧7.90~8.49mg/L,pH7.2+0.3,NH3-N 0.009~0.0013mg/L.鹽度25-15,飼養32d,大眼幼體發育變態成至III期仔蟹,
當大眼幼體經過第一次蛻皮,50%發育變態為I期仔蟹后,分別統計I期仔蟹和未蛻皮的大眼幼體個數,并準確稱取仔蟹體重:當I期仔蟹再次蛻皮成為II期仔蟹后,分別統計I期和II期仔蟹數;并稱取它們的體重,計算平均體重,余此類推.根據所得結果計算出仔蟹的體重增長率、存活率和平均蛻皮頻率,平均蛻皮頻率的計算公式如下:其中F……平均蛻皮頻率;n……存活仔蟹發育期數;In….對應發育時期的存活仔蟹個數;N……存活各期仔蟹的總數,
仔蟹的甲殼寬和甲殼高采用上海新浜量具廠生產的三圈牌游標卡尺測定.數據統計分析
所有的實驗數據資料采用sPss系統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若存在顯著差異,則用D uncans多重比較法進一步確定組間差異.
試驗二、大田飼養試驗
試驗用青蟹苗種:購自“鋸緣青蟹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863計劃項目詔安育苗基地的全人工苗口期仔蟹。
試驗期:2003年7月18日-10月18日,共計90d.試驗地點:詔安縣橋東鎮含英村民委員會青蟹養殖戶林文彬承包的養殖池,試驗分組及飼養管理:分試驗組和對照組,每一處理3平行.試驗組3口面積為0.13公頃的護坡十池,分別飼喂自行研發的系列配合飼料(營養成分見表1),對照組同為3口面積各為0.13公頃的護坡土池,全部投喂花蛤、鮮雜魚等天然餌料,飼養管理按健康養殖常規管理措施進行,分四次取樣測定殼寬、殼高、體重等指標。
數據處理:同試驗一.
2、結果
試驗一的結果
不同處理對仔蟹增重率的影響
大眼幼體發育變態為口期仔蟹時,各處理組仔蟹的增重率差異不顯著(p>O.05);隨著飼養期的延長,各處理組的生長也慢慢地表現出差異,飼養到15d各處理組差異呈明顯化,飼養32d后,各處理組仔蟹的增重率見表2.以處理2組的仔蟹增重率最大,為239.37%,處理3組次之,為211.11%,處理1組最低,為210.65%.統計分析表明,處理2與處理1和處理3組間差異顯著p<0.05),而處理1和處理3兩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