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農產品產量測算,我國每年的秸稈資源總量約為6.9億噸,可獲得量約5億噸。玉米秸稈、稻谷秸稈和小麥秸稈是我國秸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5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為6.04億噸,其中玉米秸稈2.24億噸,麥稈1.4億噸,稻草1.15億噸,油料作物秸稈4500萬噸,豆麥作物秸稈2681萬噸,其它雜糧秸稈1669萬噸,薯類藤葉1631萬噸,棉花稈430萬噸,甘蔗渣645萬噸。除秸稈直接還田和收集損耗約占15.0%外,秸稈可獲量為5.134億噸。
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回收后再次經過
秸稈壓塊機或者
秸稈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產品如下圖所示:
![600型秸稈壓塊機](http://sxktls.com/uploads/120919/1-12091921442W51.jpg)
![玉米秸稈生物質顆粒燃料](http://sxktls.com/uploads/120926/1-120926200409531.jpg)
2005年,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總量達到了7.5億噸,其中玉米、稻谷和小麥秸稈的產量最高,分別占農作物秸稈總量的37.4%、24,2%和18.3%,油料作物占10%,豆類5%。農作物秸稈的利用大致分為三類用途:①工業原料,主要用于造紙,約占總量的2.3%;②牲畜飼料,主要是作草食動物飼料,約占總量的24.0%;③直接燃料或生物質能源,占31.5%,其余秸稈被閑置浪費或就地焚燒。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的農作物秸稈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分布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特別是一些糧食產區幾乎都是秸稈資源最富裕的地區。從總量分布來看,作物秸稈赍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東北的主要農區和西南部分省市,河南、山東、河北、吉林、江蘇和黑龍江五省是作物秸稈資源分布最集中的區域,五省總量占全國的36%以上?紤]還田(15%)、飼料(28%)和工業原料(3.29%)用途消耗等其他用途消耗量,當前可用作能源用途的秸稈資源量估計約為2.9億噸,折合1.4億噸標煤。
2004年,農作物秸稈資源量最高的省份是河南和山東,分別占全國秸稈資源總量的10.1%和9.2%,遠高于河北(6.3%)和吉林(6.2%)等省,而秸稈資源量最低的西藏其秸稈資源量只有1 19萬噸,僅占當年全國秸稈資源總量的0.2%。由于不同地區自然氣候狀況、社會經濟條件、文化傳統習俗的差異,地區間種植結構差異巨大,由此帶來作物秸稈品種和類型結構組成有所不同,作物秸稈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我國廣大南方地區傳統食品以大米為主,因此,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區稻稈資源豐富,占全國的87.35%;而北方地區傳統食品為小麥和玉米,因此東北、華北等地區麥稈和玉米稈資源豐富,占全國的41.66%。此外,廣東、廣西、云南、海南四省甘蔗稈和蔗渣資源總量占到全國的91.49%,豆稈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四州、河南、安徽等五省區,油料稈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河南等五省,棉花稈主要分布在新疆、山東、江蘇、河北等四省區。
秸稈消費量最大的省區是四川、河南和山東,其消費量分別占全國消費總量的9.3%、9.2%和8.6%.秸稈結余(露地焚燒或浪費)量最大的省區是吉林、河南和山東,分別占全國秸稈結余總量的15.6%、15.1%和12.6%。累計結果顯示:秸稈資源量最低的地區是北京、浙江和寧夏等九個省區;農作物秸稈結余量最高的地區是河北、山東和新疆等六個省區。綜合考慮秸稈資源總量、作為農村生活能源消費情況和秸稈的結余量,可以對各省區秸稈資源的可獲得性按照高低順序分成五類:第一類地區是山東和河南;第二類地區是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和四川:第三類地區是內蒙古、遼寧、湖北和湖南;第四類地區是山西、江西、廣東、廣西、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和新疆;最后一類地區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海南、西藏、青海和寧夏。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地區還出現了秸稈供應緊張的局面,如四川、廣東和貴州等省區,需要通過減少本地區秸稈在生活用能、還田、飼用等方面消費或從外地購入等方式,以實現本地區秸稈資源的使用平衡。在畜牧業迅速發展的地區,如黑龍江,據專家推算,全省秸稈利用情況如下:燃料占40%,飼料占30%,還田IO%,工業原料及其它占20%左右。新疆,小麥、玉米秸稈基本用于飼料,對這些秸稈用途的預測結果是,今后這類秸稈將全部用作飼料,無法進行能源的規;谩_@些地區與畜牧爭飼料問題在局部地區或今后更為突出。
![秸稈顆粒機 秸稈顆粒機](/uploads/allimg/130227/1-13022G14424931.jpg)